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愛情三選一】...【追愛總動員/老爸老媽戀愛史/HIMYM】...紐約,活著就是為了犯錯的瘋狂男女浮世繪

其實【愛情三選一】很明顯的有受到【追愛總動員】的影響,只是【愛情三選一】用的是經典愛情模式,【追愛總動員】卻是比較俗氣的「情境搞笑喜劇」。

但是後者拍了九年,劇情多多少少會有些前後不連貫,可是內容與層面都比較豐富,反過來看【愛情三選一】,萊恩雷諾斯、伊莉莎白班克斯、艾絲拉費雪......當時都只是在水準之上、在指標之下的演員。(挺尷尬的。)

這些電影/影集不管具體內容為何、風格為何,都有個很重要的核心價值,就是告訴觀眾:不管你/妳是美/醜、是窮/富、是天才/白癡、是正常/瘋狂......任何人都有權力跟機會獲得幸福,不應該放棄機會,也不應該小看自己獲得它的能力。

變相的說:一個人不管長的再俊美、天賦才華再高、身世再高貴......還是有可能在這條路上跌的狗吃屎。

所以泰德跟「媽媽」在一起最幸福。(「April」跟「爸爸」在一起最開心。)

好東西就該是這樣。它期望讓觀眾除了獲得一場空動大笑、或掉幾滴虛假的眼淚在手帕衛生紙上以外,觀眾真的獲得一些東西好帶回現實生活中,可能是一點信心、一點指示、一點方向........而不是麻醉或終歸失敗的洗腦。



除此以外,【追愛總動員】跟近期一些也很受歡迎的情境喜劇(例如【Big Bang Theory】)相比,為何我特別給【追愛總動員】更高的評價?(好吧.......我根本不喜歡【Big Bang Theory】。)

因為它的背景結構比較巧妙。

從【六人行】開始,情境喜劇都會在演員組合中講就對襯,三男三女,偶數,個性要互補........但【追愛總動員】卻是五人組合,而且其中兩人登場的第一件事就是「決定結婚」(然後第一季最後決定分手?)

大家都在擔心工作、在失業跟再就業中反覆轉變,巴尼卻是永遠「PLEASE」。

每個人都想尋找自己的生活方式,巴尼卻是用「Let me teach you hw to live」做為自己的生活方式.......

那個永遠立志要奮發向上的「馬修」就好像每個人心中最積極善良的一面。那個從加拿大來的、老是擔心自己青澀害羞的少年光陰被發現的Robin就好像每個人心中最不光彩亮麗的一面。泰德的隨和讓他可以跟所有人相處,(簡單來說,他是這個小團體的潤滑劑。)莉莉的口無遮攔某方面來說就像Robin與巴尼的綜合體,還有每季定時的「感恩節大餐」與「巴掌裁判」又融合了Ted與馬修的特質.......

這是個不講求互補,只講求不協調式融合的「不對襯」的小團體。

這種「不對襯」讓這部電視劇的內容可以跳脫「搞笑」或「虛構情境」,轉變為一種(一堆活著就是為了犯錯的)「瘋狂男女浮世繪」。──好吧!瘋狂的大部分是泰德和他追求/約會的女孩子,或是被巴尼騙上床的那些人。

雖然這跟我說的「不管你/妳是美/醜、是窮/富、是天才/白癡、是正常/瘋狂......任何人都有權力跟機會獲得幸福,不應該放棄機會,也不應該小看自己獲得它的能力。」是一體兩面的事,但它不單單是隨口講講而已,它是真的「追」到底,不讓觀眾徹底見識「瘋狂」(甚至是怪異)不罷休。

某方面來說,這部影集的高潮反而是在「船長」竟然跟「Boat!Boat!Boat!」小姐結婚,炸掉「Playbook」的Jeanete竟然跟超正經的Ellen終成眷屬......的這些小片段上。因為.......再瘋狂、再怪異的人也有機會獲得幸福。



但真正有趣(讓我想寫這篇文的原因)是...

「紐約是文化大熔爐」,我們這些非紐約客講這些話,其實都低估了、僵化了「文化」兩個字。

我們都以為「文化」是種族與地區的變形。

但其實「文化」就是形形色色人的形形色色生活最後累積出來的形形色色人生!

有一事無成、做什麼都搞砸、但啤酒釀的超級棒的.........看過這部影集的人知道我在講誰。

也有滿肚子詩書的文青,可是不去出席讀書會,卻整天跟朋友泡在三流酒吧中。

有不愁金錢、時間精力多到花不完的女憤青,十八歲以前是個太妹、二十二歲以後是個想當畫家的幼稚園老師、三十歲以後變成美術品鑑賞家的原生紐約客......

真正的文化融爐並不是單純的講求「大」跟「多」,而是指任何人都可以來到這個地方,(雖然這裡的生活成本很高,)不管犯再多次錯,這裡永遠不乏機會,不管前半輩子虛耗了多少時間,它都會給人發掘自己才華的空間,它不會硬定一套潛規則,要人去迎合這些規則來成就這座城市。

在我們華人的文化中總想像著「文化融爐」是一種強勢與霸氣,讓人不得不(沒有選擇權力)心甘情願(但其實是自我催眠)的將自己原來的風貌扭曲、甚至徹底放棄,好去迎合一個更強勢的框架。(這就是所謂的「中華文化五千年」。)這是紐約的規則嗎?不!這座城市徹底反其道而行!

它歡迎怪異的行為。

它容許低水準的表現。

它欣賞不成熟的技能、言論、和思想。

它(似乎)真心希望每個來到這裡的人喜歡這裡,而且當有一天覺醒了、成長了、醒悟了,回頭要回饋這座城市時......是發自內心的,是有深刻的體悟與規畫,而不是基於功成名就、手握大權的傲慢與快意。



哇!這文比我想像中的短很多,本來以為可以有很多東西能講,但我發現細節根本不該講,讓有心力想看的人去看就好。

下結論吧!

挺感慨的,雖然結論很「形而上學」、根本沒什麼邏輯可言,但我還是要寫下來......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台灣花了那麼多時間與資源,去規畫、去建設,然後有了一翻看似驚人的小成果,結果卻在短短幾年間被消耗殆盡,失業率掉不下來,經濟其實根本負成長,貧富差距加大..........因為「我們一直在用潛規則去鉗制在這島上生活的人,要他們放棄追求跟發展屬於自己的生活和文化,轉而去用自己的人生成就這座島。」一堆人一天到晚說自己愛這裡,但是根本不愛自己的人要怎麼愛這座島呢?不重視自己獨特性的人,要怎麼捍衛這座島的獨特性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