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6日 星期日

【鬼關燈】殺人的女權主義和同志解放



這大概是今年最有趣、甚至最有衝擊力的主流院線電影吧!(雖然身為恐怖片,本身就已經不太算主流了。)

它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講家庭結構的封閉。

女主角/大女兒是為了逃避接納了外人的母親?還是在逃避母親的精神病?

黛安娜排斥蘇菲(女主角的母親)的兒女(更不要提兩任丈夫),是因為她自己的現況本質?還是因為她有精神病?甚至是因為「期望這是專屬於兩人的世界」所產生的忿恨?

總之,大女兒逃離了家庭、有了自己的生活,可是又拒絕跟男友發展更親密的形式,(部分原因當然是因為擔心他或自己像父親一樣最後逃離了這段關係,)其實都跟黛安娜的行為有著類似的思維...

人是自私排外的!人將自己內心那點小小的安適視為第一優先,做出很多事情去保護它、隱藏它、避免它被現實世界考驗。



如果注意到黛安娜的行為跟女兒的異同,可能也會注意到其實黛安娜想要的就是個「家庭」!

這會帶出第二個層次:一個背離了自己真正性傾向的女人在婚後所要面臨的焦慮。

(蘇菲身上經歷的可能不是什麼情緒焦慮,而是對於自己真正的性傾向產生的擔憂。)

這可能反而是電影原始短片的概念!

「妳以為妳可以好好過日子,但當妳關上了燈,妳是同性戀的事實就會從暗處跑出來,用讓妳感到恐懼的方式提醒妳!」

所以黛安娜會(在回憶片段中)先試圖跟年幼的大女兒提出「排擠父親、只有我們三個女人組成家庭就好」預告,卻直接對小兒子擺出威脅的姿態,而且在大女兒長大後顯然(黛安娜自以為)也缺乏接納這種家庭結構的意願時,也轉為威脅的姿態。(應該不會有人看不出來真正的問題吧?)



但這些焦慮(甚至是恐懼)到底從何而來?

這是第三個層次,甚至是唯一的層次:黛安娜到底是什麼?

對!黛安娜本身就是蘇菲焦慮的一部份。

對自己性傾向的焦慮早已在青春期時結束了!她可能早已經不在迷惘,甚至已經是個成熟的、理性的選擇了「要隱藏自己真正的性傾向接受傳統社會家庭模式」。(不是說這種選擇是理性的,而是說這種選擇並不是出於「被體制的壓迫」,而是種自己明確的期望。)

如此一來,蘇菲到底在焦慮什麼?

當身處在一個四處都是「妳應該跟自己最親密的『朋友』在一起」的資訊時,不知不覺而生的罪惡感!──她可能並不想跟黛安娜當朋友!是黛安娜將這個念頭灌輸到她腦中!

這明明是種扭曲人意願的暴力,但卻用讓被害者產生罪惡感的方式縈繞在她心頭、緊抓著受害者的心靈不放。



所以:黛安娜其實是編劇眼中對於同志平權和女權主義運動的現況的觀感。

如果用黛安娜其實是種「用激進手段去擁抱或實踐理念」的隱喻去理解黛安娜是什麼東西,那她的行為可以拆解成兩個部分:將自己封閉在小世界中怨恨外面的人,還有將所有不認同自己的人逐出自己的小世界中。

具體來說,同志平權或「接納同志」的思想會變得這麼主流,主要原因(應該)是因為「女權主義者」認為大家都是「父權體制」的受害者。但這先不談......

為什麼同性戀要爭取結婚的權利?

喔...對了!黛安娜其實是想跟蘇菲組成家庭,就實質效益上,這等於結婚。




為什麼同性戀要爭取結婚的權利?

這問題其實反映了人們對同性戀的批評:淫亂、性關係複雜...

不用去討論這種批評是真是假,更不用討論它有多少的偏見,(因為難道異性戀就不會淫亂跟性關係複雜嗎?)只需要理解這其實:這些人對於充斥於人類婚姻體制內的瑕疵跟矛盾無感,(因為一直以來都是異性戀要承受,而他們不關心異性戀死活!.......哈哈哈!)而且也和絕大多數異性戀小女生一樣都對商業體制編造的婚姻神話毫無抵抗力。

所以與其去繞遠路證實「同志不淫亂」「同志並不熱衷於濫交」(因為這會觸及到女權主義偏激的一面:女性濫交稱為性解放?)...不然乾脆表明:其實同志們也渴望穩定的家庭關係。

這樣把事情的脈絡寫出來,應該有一定比例的人可以從中讀取到「荒唐」。

但「用激進手段去擁抱或實踐理念」經常就是這麼回事!

「凡事皆可為!只要能夠幫助自己用自己想要的方式觸及到理念。」

用毫無邏輯可言的關係來規避別人的指控?有何不可!

用仇恨的語言去抨擊不積極認同並附和自己言論的人?有何不可!...

當這事情走到這一步時,致人於死的邪惡暴力似乎是個很合理的戲劇題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