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6日 星期六

【羅根好好運】M.R.A!大勝利!

【電影不是種「工業」與「影像藝術」技巧的結合而已。它終究是種創作,是種藝術家(導演/編劇/製片)跟這個社會對話的方式。所以電影的觀點(可能是關影人主觀詮釋後)有可能會千奇百怪.......就好像本片...看似「犯罪鬥智喜劇」,但深究以後...它的底下的東西非常好玩。如果覺得這篇文章講的東西根本和電影無關.......「Fuck you.」】

【另外,我不想要在這篇文中附上太多相關的參考資料,在這些段落,我都會用「據說」「疑似」這樣的文字強調。各位只能相信「我所說的東西都是有憑有據,問題是我的引述可能會不夠精準。」...如果硬要說這樣就算是在捏造資料...那我也不好說什麼了。】


因為幾個偏激極端(操弄仇恨式言語策略)的女權主義網紅(跟他們經營的粉絲社團)在社群媒體上的努力,M.R.A運動在台灣還未正式登陸就有個很不好的起頭。

所以文章正式開始前想要介紹一下什麼是M.R.A,在讓大家理解為何我會特別喜歡這部(其實各方面來說都只是不上不下的)電影。



美國的司法體系在處理家暴問題時,「據說」會傾向對男性進行「輔導/評估」,如果這男性不願意承認(或不接受)自己是所謂的「父權體制受益者」,那他就「很有可能(這是「絕對會」的委婉說法)」會被認為對女性抱有敵意,(因為有敵意,所以施暴就不意外了。)如果願意承認,那就可以視同認罪……(接著如果走入離婚或民事程序,判決就必須將女方視為被害或需要被補償的一方。)

(所謂的家暴,只要夫妻吵架摔盤子吵到隔壁而讓警察介入,都有可能變成家暴。)

很多男性因此成了家暴案件的被告,除了坐牢以外還要承受各種金錢和名譽的損失。

為什麼會這樣?感謝女權主義者的努力!(這不是女權主義者個別發起的政治法律改革,這是女權主義者認為「基於女權主義,所以應該這樣改變法律。」……絕大多數認為「別人應該去研究女權主義歷史」的女權主義者都不知道這件事情,她們只會說「這是不幸的法律陋習,但受害者是男性,所以我不管。」)

因為女性主義者不管,(最近,在美國的基進女性主義甚至主張「女性主義者的主張不可以讓男性獲得任何好處,否則就不是女性主義者。」)所以有男人(前女性主義者)就挺身而出要推動「改善男性權益」的政治活動。

這也是M.R.A的縮寫「Men's Right Activity 」所象徵的涵義。

這活動在強暴議題上嚴重觸礁。因為美國也有很嚴重的「誣告性侵」問題。

一般來說,這是司法程序與準確度的問題,即使發生也不是什麼「人權問題」。但偏偏有女性主義主張(好像又是基進女性主義):「女性是弱勢,所以女性有權使用一切必要手段尋求保護和報復。」「哪怕沒有客觀證據,我們也要假設女性的感受為真,否則就是忽視女性的感受、認為女性的感受不重要,這是父權貶抑女性最常用的手法之一。」「我們必須要直接認為所有女性針對男性的性侵指控都是真的。」

所以就有人質疑「在這樣的環境下,即使女性沒有誣告的惡意,有沒有可能還是會做出誣告的行為?」在研究的過程中,他疑似寫了句話:「有沒有可能所謂的強暴只是比較粗魯強硬的性經驗,即使女方從中獲得了愉悅,但仍被研究調查引導性的指為性侵?」

從此,M.R.A跟這位老兄就被指為「為強暴辯護」「認為強暴是合理的」「只是在追尋白種男性至上」。

(文章正式開始。)


在美國,M.R.A.議題有幾個其實已經被廣泛討論的議題……

1.男性失業的比例比女性高出許多。2.男性輟學的比例比女性高出許多。3.男性從大學畢業的比例比女性少。(七成大學畢業生是女性。)4.男性在戰場陣亡的比例比女性高出許多。(千份之一是女性。這個數字遠低於女性服役數目。)

(很遺憾的,女性有比較多的就業輔導與職訓機會,大學有專為女性開設的學位與課程,就連高中都有專為女性設的輔導諮商...如果「你」認為也該為男性設置...你可能就會在政治意會場旁被用「仇女M.R.A」的標籤攻擊。)

這些,就是本片的故事背景(重點要素)。

基於政治正確,美國的媒體或影視文化向來把焦點集中在都會或郊區,鄉村只有農忙的大老粗,或休息站服務生,不然就是變態殺人魔。

但事實是這些男人要面對自己並沒有太多工作機會,能夠得到的教育與文化資源又稀少,(沒什麼都會菁英或民主黨支持者想看鄉下大老粗寫的鄉下生活,不管是詩詞歌曲...)但沒什麼人同情他們,還會認定他們不努力、不務實。(例如:前妻就經常故意放大他犯的一切大小毛病,卻對自己現任丈夫誇張的言行不聞不問。)

套個M.R.A的訴求/主張:這是種有體系、有計畫、有規模、而且是針對男性而進行的「壓迫」。(希望男性去當兵時,就鼓勵男性要勇敢;希望男性上場當體育明星、下半輩子獨自承受運動傷害時,就洗腦他們勇於追求武勇......等他們真的承受後果時,就批評他們是沒有遠見不會思考的笨蛋活該這樣苦一輩子。)

這許許多多的悲歡離合都在(歐巴馬、小布希、和柯林頓等人一路聯手走來所營造的)各種政治正確主張下被忽視掉。(而且是明目張膽地忽視。)
所以這其實不是什麼犯罪鬥志喜劇......這其實是社會底層小人物受夠了這一切荒唐不公義後,賭上自己的一切所做出的反擊。



這樣的解釋太超譯嗎?



那我說其實這也是部摧毀女權主義論述(也就是政治正確觀點中最政治正確的一種)的電影:

兒童選美文化的負面問題在於「小孩子淪為父母滿足虛榮心的工具」,但其實人的興趣想法本來就是多元且流動的。成人愛吃的食物尚且會變化,小孩子的嗜好又怎麼能夠一成不變,而且不去經歷體驗、又怎麼能夠理解(自己)呢?

如果要把人性後天的扭曲歸咎於這些外界活動/文化...為什麼不想想「有沒有可能這些人先天本性就是這樣愛慕虛榮、傲慢無禮」呢?

兒童選美文化只是個「引子」,這種檢視可以廣泛的涵蓋到所有事項上.......
大家一起思考一下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