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婚禮終結者】女性追求情慾自主文化的寄生蟲?



才不過是2005年的電影,但今天看到、或想到這部電影,其實有種感慨和感傷。

觀察一下網路時代,為了爭取流量與會員數,各種企業推出的新服務都以免費為主打,隨之而來的就是一堆人在專研「怎麼獲取最多最大的免費服務」。而眾多敢追求情感外放、情慾自由的女性就好像那些推出免費服務的企業,而兩位男主角其實就是那些專研「怎麼獲取最多最大的免費服務」的人。

這本該是種無可無不可、很中性的文化現象,就好像絕大多數人都還是在合理範圍內順著企業的導引在他們規劃的情境下使用那些免費資源,也不是所有男人都巴不得自己靠著這些簡單的演技和小道具就把女人拐到床上自己翻雲覆雨一番。

對某些特定人士(例如狂熱級別的女權分子)來說,兩位主角的行為可能非常惡劣噁心,(就連電影中主角都忍不住要自我質疑。)

可是退一步看,這只是種空虛寂寞的人在尋求的小卻幸。──尋找到那個能夠消除自己空虛寂寞的人有多不容易,兩位主角也不是什麼剛脫離乳臭味的小鬼,但他們的人生中也就只能找到彼此(不但一起工作、還能一起享受下班娛樂),如果要再去找一位異性(跟自己一樣的瘋狂),是何其困難的事情?

所以這其實是從男性的角度來觀看「在講求情愛(慾)自由的時代,要找到一個真正適合與匹配自己的對象、而不是縱容自己把時間光陰精力甚至青春消磨在獵豔中,有多麼的困難。」──女性可能會嗤之以鼻地說「男性不像女性一樣青春寶貴,是在那邊感慨些什麼。」但這片講了、許許多多的愛情電影也講了,愛情的意義並不在於最後引領兩方走向婚姻,而是一起創造美好的經歷體驗,男人或許生殖力或性魅力不會那麼快衰退,但事實是男女雙方的時間是一樣多的,自己的三十歲過去了就不再,就算四十歲時找一個三十歲的女性也無法彌補那種空缺。

這種獵豔生活看似光輝燦爛,但其實裡面是數不盡的空虛。愛情電影用這種男性作為主角(或劇情設定上的「Mr.Right」),恐怕反映的還是女性也想從愛情中獲得「征服」的成就感,還有單方面獲得物質的保障。


但讓我感慨和感傷的地方是.......

過去人們能夠理解跟用比較平實與公平的觀點去看待主角們的行為,──這些在婚禮上尋找對象一夜狂歡的女人並不會不切實際的以為自己有什麼立場去譴責兩位男主角,(應該是說電影在無形間認可了這樣的價值觀,)如果男人用謊言提高自己在這種「一夜情戳和場所」的勝算應該被大力譴責,那在這種地方尋找誠實務實的關係豈不是更幼稚可笑?天知道女人自己又帶了多少的假面具,例如女主角的妹妹;又或者是像女主角自己,其實享盡「女性在兩性交往中佔有選擇權與優勢」的好處,一路上不停跟男主角搞曖昧,想要換個男人還不用有良心上的譴責,(因為這個男人骨子裡是個超級爛人、是個真正瞧不起女人又佔女人便宜不手軟的敗類。)

只能說;男人並不一定比較幼稚,因為女人並不一定比較成熟。女人之所以可以顯得相對成熟,只是因為社會先將她們的期望與需要擺在男人之前。

「其實男男女女都可能一樣幼稚啦!」

面對人們在情感路上所要經歷跟表現的幼稚(不管是表露在行為或內藏於心態),這部電影的評價其實是非常溫和的。(我不會說客觀,畢竟這有可能是我個人主觀角度的評斷.......不多糾結在上面,懂的人自然會懂。)


相較之下,最近好萊塢演藝圈很火熱的「Louis C.K.猥褻女藝人」的新聞就是明顯完全相反的情況。

身為一個相對比較成功的脫口秀表演者,並不表示他在情感的表達與控制上相對比較成熟。尤其新聞中提到的事件都是十年以上的舊新聞,新聞不談這些是否有意想要讓讀者混淆Louis C.K.和Harvey Weinstein(直到最近幾年都還在不停的用權勢引誘女性和自己性交)的差異?

我知道不成熟並不是無罪的藉口,但因為「感到不舒服的人是女性」就要不合理的去怪罪別人幼稚的言行,這種行為無疑是種瘋狂。

尤其Louis C.K.平常就因為經常講「政治不正確」的笑話而「樹敵無數」,──許多政治或社經議題的基本教義派就因為經常被他嘲弄而敵視他,很多攻擊他的言論看起來根本是這些人在藉機發揮


電影看多了,可以明確感受到...高舉著平權、追求理性文明的大旗,可是西方電影卻在不知不覺間不停地忽略男性...美其名是追求女性主義,理由是「女性經常被物化」,但男性並沒有從「物化女性」中獲得任何好處,不但沒有,事實上他們的經濟選擇權經常是被扭曲的,(這就是典型的「男人一樣也是受害者」,)...最近開始有些不同

但現在看起來,這個世界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

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北越歸來 MISSING IN ACTION】自成一格的超級經典

這就是70年代越戰後興起的「好萊塢出品‧菲律賓製作」電影中最一流的作品。(怕大家以為菲律賓當時沒有自己的電影工業,但當時的菲律賓也出了很多享譽國際的電影高手。會有這種商業模式,純粹是商業考量。)

它的劇情要素變成後來很多電影仿效的對象:駕著一艘船朔河而上執行危險任務。【第一滴血4】很明顯可以看到它的影子,(【第一滴血2】則是很明顯的可以看到受它影響的部分。或是說兩者都是某種時空環境下必然產生的類型。「當時就是流行這題材,而這類題材的始祖則要去尋找其他更經典的電影了。」)


但除了劇情要素極有創意外,這其實也是部技巧粗中帶細的作品。

說粗,是指它常刻意的模仿許多經典大製作戰爭片的運鏡和演員走位,可是技術又做得不到家,導致電影大架構的質感看起來異常廉價。

說細,例如電影開頭不停地讓我們在主角的夢境與回憶間交叉穿梭,觀眾可以看到現實中的他頹廢暴躁,但下一秒回憶中的他活在卑微與恐懼屈辱之中,但在電影最開頭的夢境中,他又是異常的豪邁勇猛、毫無悔恨。──即使是很多大師最優秀的作品也沒辦法用這樣的手法鋪陳一個腳色。(【越戰啟示錄】?大家可以比較一下。)

甚至,它融合了港式功夫片的氛圍(用在主角對付軍閥派來的殺手過程),中段還有諜報電影的成分,相較於最經典的007要讓主角一邊冒險還一邊維持風流倜儻,本片的廉價反而讓間諜活動變得平實許多,(只要女權主義者不要對主角最後強剝開女人的衣服拉到床上這樣的行為感到反感.....)

以上所說或許可以單純的視為一種大鍋炒,但最後一項要素讓我將本片評為「自成一格」。


仔細看,這其實並不是一部戰爭片,戰爭、同袍情誼、士兵的心境、政治外交......都不是本片的重點,這片根本上只是在講一個孤獨的男人亟欲發覺被埋藏的事實。 那過程的艱辛非常的含蓄,並沒有太多的人生隱喻(例如讓主角的內心混亂和現實作出呼應的巧合),就只有一場硬仗。

這場硬仗非常熱鬧,對1985年還是個流鼻涕小鬼的我來說非常的好消化,今天已經37歲,看了卻有種異常的感慨(和鬥志在燃燒)。

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正義聯盟】導演偷偷的反公式

【復仇者聯盟二】口碑會那麼慘不是沒有原因,因為導演沒有挑戰或超越自己的野心。

不光是如此,其實【復仇者聯盟一】本身就已經是野心很小的作品,完全是導演重複自己過去作品的痕跡,(最常用的就是【衝出寧靜號】的各種橋段。)但說穿了就是很老套的講一票各個身懷絕技、但從沒有經驗也不懂的怎麼合作的雜牌軍如何凝聚成宛如百萬雄師的菁英戰隊。

不!這部電影不來這套,裡頭完全沒有「團隊互看不爽」「團隊分崩離析」的戲碼,(雖然有三分鐘左右的對話點出了團隊中每個人之間矛盾或針鋒相對的立場,但話還沒說完就被巧妙地轉為一個神力女超人式的笑點。)電影中段還一起演出了「地球原生居民不計一切代價風險拯救外星人」的溫馨感人故事。

看得出背後的政治正確溫情嗎?──討厭政治正確的我看了不但不會反感,還有一種感動的濕潤出現在我的眼眶周圍。

尤其這一票人幾乎沒有一個是戰士。鋼骨只是有大槍而已,蝙蝠俠擅長狩獵,超人的專長是急難救助,水行俠也是。但這票人竟然要負責擊退外星人,……導演是在婊自己的【斯巴達300】嗎?


以前的電影劇本會講求「用一個簡單的小畫面、小動作、小事件...來讓觀眾領悟到一個背後的訊息」,像「這人當下的憤怒」「這是何等窮困潦倒」「這世界是何等破敗」...

(很多B級片導演其實都是這種技巧的能手。例如大衛柯能堡的【變蠅人】,故事沒有浪費任何時間去交代男女主角的人生,而是用「我只穿一個款式的衣服...這是學愛因斯坦,」和「把我的鑰匙還給我」來壓縮兩個人的人生。)

但今天大家好像不這麼做了。大家都在研究(學院派所重視的)運鏡、分鏡、打光、顏色對比.......結果電影越拖越長、但故事分量完全沒有增加。

【正義聯盟】的編劇可能也有注意到這點。所以鋼骨和父親之間的不和濃縮為一個詞(什麼詞?不暴雷),閃電俠的父親對他的慈愛濃縮為一場會面...這其實是很複雜的劇本、很複雜的故事,只是導演(或剪接)不想要再讓他跟其他主流電影一樣。


特別是電影的結尾沒有把重心放在「享受或彰顯勝利」,而是點出了上一集帶出的訊息,「英雄其實就在我們之中」。

任何人都可以有超能力、或有百萬身家,但不是每個人都會成為英雄,因為要成為英雄是一種過程。

鋼骨要和父親失和而封閉自己,水行俠則是和(已經過世的)母親反目而浪跡天下,但兩人都分別找到了和家人和解的方式。

蝙蝠俠從「打擊犯罪發洩怒火」的過程轉為「將經營英雄團隊當成自己真正的事業(而不是守護家族事業)」。

閃電俠一直以來只能默默地忍受人生悲劇壓在自己身上的重擔、但又沒有放棄善用自己的超能力,這樣的堅持也在結局獲得了回報。

顯然,當個英雄的意義並不是在於自我毀滅或自我燃燒,──非常喜歡這樣的結尾,真心覺得這是一不單單是有視覺娛樂的電影。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氣象戰】女權無能,男人善後。(內有雷)

很棒的科幻片。去幻想著科技怎樣改變人的生活,(也在警惕世人要對科技更謹慎、更寬懷,因為任何新科技都會動輒影響全世界,)而不是用科幻作為「轟炸觀眾眼球」的藉口。

等2025年新一代太空梭問世後,蓋一個那麼大的太空站大概就不是夢想了。(順便清理一下太空中四處飄散的垃圾零件。)


這部電影其實幾乎是很明白地把女性主義者的幻夢給戳破。

太空站的首席科學家是個女人,特勤局探員的外勤領導者是個女人,就連政府內部的資安高手都是個女人。總統的幕僚團隊也有女人,就連醫生(印象中)好像也是女人。就差沒有銀行高層而已。

結果政府高層密謀這樣可怕的事情,女人們完全沒有察覺,還要兩個情緒上長不大、情感又被動的男人來發覺陰謀;在片中女人最擅長的事情就是「為工作犧牲和愛人在一起的時間」、「打破杯子」、「開槍殺人」、「開車橫衝直撞」、「跑得很快」.....看起來很像男人做的事,但在最後一刻還是要女人來拿出父權體系刻板印象中女人的拿手本事:對男主角說「這是我的家,我很熟悉它。」......


男性在這部電影中(除了幾個像「總統」與「高官」的腳色以外)幾乎都被嚴重矮化。

很不會講話,情感很被動(主導權都在女方手中),滿腦子都是自己的野心夢想但對於怎麼當好父親一點概念也沒有。

話說回來,很會講話、情感很主動、懂得把工作和生活取得平衡(很懂得做能夠賺大錢的事情來買到空閒時間去經營生活品質)的男人,其實最後都會讓女人恨的牙癢癢癢的,他們花心、他們會用物質與權力優勢佔女人便宜...然後女人還老愛幻想他們是所謂的「優質總裁」。

像片中兩位男主角這樣的男人並不是這幾年才開始出現,而是一直都存在,他們願意以女人的需要(職涯規劃)為優先,甚至願意認受自己的心血結晶被奪走後交給女人使用,他們也願意用對等的專業方式和女人相處(而不是出生入死後一定要擁抱在一起給彼此一個熱吻)。

不知道各位怎麼看?

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

【新鹿鼎記(1+2)】抓奶的樂趣(比較像是小說評文的電影)

小說開頭第一章是以清初幾位思想大家談論莊家明史案的文字獄作為開頭,但又不實際讓莊家人入戲,反而是讓陳近南出手相救並自我介紹收場。

講這點是想說:原作中,陳近南有閒營救幾位大儒,但莊家人的後代卻要靠『碧血劍』中登場的何惕守等人的援救與保護,可見這班反清復明的志士其作為與心胸之狹隘。何惕守(們)已經領教過了明朝的腐敗與不可為,(九難卻是流連於家族仇恨不肯放,)所以他們不會想要參加反清活動......但陳近南等反清人士呢?

電影講的很白,只是沒把這些人不肯歸順清廷的真正理由講清楚,如果可以用辦公室厚黑學的觀點來看韋小寶,當然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看這點。

其實這就是一點知識分子的驕傲和對自由選擇的堅持。「老子就是不爽給清廷辦事!但如果不給清廷辦事,天底下又有誰有那個資格分量條件夠聘請我?當然只剩下反清復明的事業了。」

所以這些人的出發點不管是不是像電影版的陳近南那樣「沒有明白講出口」的市儈,「自私」是不會變的共通點,──所以像莊家遺族這種「小老百姓」的遭遇怎麼會是他們在意的呢?他們看到的只是一場「反清」大業棋局的勝負利益,卻忘了這不是場棋局,而是有活生生的老百姓夾在其中、活在其中。

(這也是金庸作品一直以來讓我詬病的地方。不管是中國思想或漢人主義,其實都是意識形態,但對於曾經在作品中主張「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金庸來說,意識形態之正確與否顯然非常重要,重要到超越了千千萬萬活生生的血肉之軀存在所要面對的實際問題。)


但這些人不在意的事情,韋小寶可在意,──所以最後他還要大張旗鼓地動用自己手中的公私資源去把吳之榮抓到莊家遺族前讓他們報仇洩憤。──因為他會在意這種事。

事實上,很多俗人在意的事情,韋小寶都不在意。

例如他的七個老婆。


建寧公主是個「假」公主,真實身分曝光後,她在宮中地位的尷尬只有知情者了解。而且她跟韋小寶之間的情誼其實都是她單方面強求來的,韋小寶大可以利用完她(整完雲南吳三桂後)就把她踢到一邊去,但韋小寶並沒有這麼做。甚至電影的結尾,他還明顯做出對建寧公主有利的決斷:不要反清了!清朝比明朝好太多!

事實上韋小寶沒有這樣對待任何一個女人。

仔細想想,他只是個出生在妓院、知道男女之事、但可能根本體內都還沒有男女情慾衝動的男孩子。(與其說「妓院裡抱一堆女人到床上然後讓其中兩個人懷孕」的橋段是種「強暴文化」,不如說這是種「妓院文化」,而韋小寶會有這種行為,只是因為他從小耳濡目染、不明就裡。──這時候的韋小寶已經十五、十六歲,當然不該用「不懂事的孩童模仿大人行為」來為他開脫,但金庸並不是第一次寫這樣的人物,老頑童周伯通是先例。)

他對阿珂的弈想是僅僅用「抱住柳樹枝」的方式來發洩,這可能就是個跡象,──所以電影中,「龍爪手」要用來抓奶、但其實抓了半天都是男人的奶,真有女人出現在面前給他抓,他反而要表明「算我怕了你了!」

原著中,沐劍屏被綁成那樣送進他房間裡,但他也沒有怎麼佔人家便宜。──或說,「真要佔便宜哪可能就讓妳這樣走掉呢!嘿嘿嘿!」


所以韋小寶其實是個在情慾上非常被動的男人。──如果有人讀到這裡覺得「想要結婚」算是種情慾...那我建議去看看心理醫生,而不是在這裡讀我這篇文。

在神龍教主(電影)或教主夫人蘇荃眼中,他其實是個被審視的對象,雖然電影表明的觀點比較狗血,但或許也是蘇荃的心思,「比起那些滿嘴大話、娶了自己又不負責任、只想專心練功的男人相比,這個男人好太多了。」


電影的編劇是王晶,當時在香港坐實了「三級片之王」的稱號。

他寫了這樣的劇本,偷偷反轉了大家對『鹿鼎記』的概念:男人是慾望的主體,不知道是要表明什麼呢?他拍的三級片其實沒有那麼下流嗎?

想這麼多幹嘛呢?我只知道:抓奶真的好有趣啊!看招!

2017年11月6日 星期一

【辣手保姆】不敢透漏自己情史的戀童癖婊子在搞女權邪教。(內有重度劇透)


【點此看比較正規的評論。 】

這是Netflix發行的電影,一句話形容它的故事: 不敢透漏自己情史的戀童癖婊子在搞女權邪教。

但認真介紹一下故事好了...

褓姆Bee(蜜蜂?)「愛」死了她正在照顧的12歲男孩Cole,兩個人看電影的品味一樣,愛玩的餐桌遊戲也一樣,甚至連跳舞用的音樂品味跟舞步都一樣。基本上當Cole的褓姆這件事情,對她來說根本就是女版光源氏計畫一樣。

唯一的要擔憂的問題是:Bee是個邪教女祭司,她會當Cole的褓姆真正的理由是因為她需要Cole的血作為主祭品,好幫其他信眾們(黑人男John、華人女Sonya、金髮假奶妹Allison、肌肉猛男Max)實現願望。

正好,這個周末Cole的父母又要固定出遊,Bee就決定趁這個夜晚在Cole的家裡先殺種豬宅男、再取Cole的鮮血。很巧的,暗戀Cole的鄰居女孩 Melanie 相信Bee一定跟其他褓姆一樣都會趁小孩子睡著後找男人來在客廳裡打炮,不相信Bee會這麼做的Cole就決定半夜不睡覺,看看Bee每次在自己睡著後都做些什麼,正巧目睹了一幫邪教圖誘殺種豬宅男的過程。

 嚇得半死的Cole先是打電話報警、然後是躺在床上裝睡,可惜被識破、落得被五花大綁在客廳上。趕到的警察沒兩下就被鐵插穿腦和利刃割喉,(但金髮大波妹也中彈,流血致死只是遲早的問題,)Cole就趁亂掙脫逃出屋外,還反手推了John一把、讓他插死在媽媽鍾愛的玻璃飾品上。

雖然成功逃到屋外,但他知道自己只是小孩子、左鄰右舍都沒人、自己的腳程也比不上大人,所以先是逃進車庫裡、再趁機(帶著一根巨龍沖天炮後)躲到屋子地板下的夾層中。

疑似發現了腳印的Sonya也跟著爬進了夾層,可是為了躲避巨龍沖天炮而不小心踩到了捕鼠陷阱,讓Cole有機會逃出夾層、甚至把她反鎖在裡面。 結果巨龍沖天炮爆炸引燃了瓦斯,炸死了Sonya。但Cole也落到守在夾層外的Max手中。

因為覺得Cole能夠炸死Sonya很不簡單,所以Max決定跟Cole玩貓捉老鼠的遊戲,情急之下Cole決定躲到老舊的樹屋上。不知道樹屋已經很老舊的Max跟著爬上去,結果踩到壞掉的地板摔出樹屋、被繩子給弔死。

Cole爬下樹屋本想喘口氣,但是Bee拿著死去警察攜帶的散彈槍走出來,Cole唯一的選擇只有躲到鄰居家找 Melanie ........



故事繞了一大圈,其實Bee當初會崇拜邪教的理由只是因為她希望自己可以「充滿自信」「有能力」,Sonya沒機會說自己的理由,但金髮假奶Allison竟然只是為了「當記者」。

這不就是女權主義者對女性的期望?女人能夠有自信有野心有自由、免於被物化被宰制、甚至敢突破世俗框架!──雖然「邪教活人獻祭」這步是有點突破到飛天,但仔細想想,今天言行訴求突破到飛天的女權主義滿街都是。

 如果Bee就象徵著Cole父母希望帶給兒子適當正面的「女權主義薰陶」,那其實父母也根本沒搞懂女權主義的真面目。

電影結尾,Cole跟父母說「我不再需要褓姆了」,但其實我知道他真正不需要的是什麼。



比較有趣的點是:如果今晚Cole沒發現Bee的真面目,兩人之間的關係會如何呢?Bee會認真耐心地等Cole到18歲?然後兩人開始出雙入對?(Cole的父母很開明,應該不會介意兒子的女友大了他快十歲而且還是他的褓姆。)

Bee敢讓Cole發現自己的自信、活力、青春...其實都是來自邪教活人獻祭的魔力嗎?(不想暴雷所以不明講:邪教儀式真的有用!)

「誰沒有過往?為何要計較?」這樣說很浪漫、很感傷,但其實從另一種角度看,Cole只是象徵著當代異性戀女性心目中完美的情人特質而已。依賴自己、但又給自己足夠的空間與自由、興趣生活方式與文化都跟自己非常合拍,但又好操縱、對自己的欲求也非常單純。

這就一點都不好了。



怎麼說,這都是挺讓人耳目一新的電影,可惜看過的影評大多嫌他不夠恐怖。

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

【辣手褓姆】被害者大翻身

這其實不是一部恐怖片,電影從頭到尾並沒有太多讓人忍住呼吸或想要放聲尖叫的時刻,而是單純的講「一個男孩的初戀破滅」的過程。

而且它沒有用很老套的「女孩想要自由自在飛翔,等你長大了再來追女孩吧!」的老套女性主義式勵志觀點/政治正確來收尾(男孩的初戀破滅不是因為自己的能力跟水準配不上這個女孩、這個女孩沒有義務去顧及你的感受甚至在乎你的存在)。而是認真的點出了「請這個社會不要因為男孩年紀小就小看它的潛力!」──男孩不是只有陰柔跟陽剛兩種選擇而已!不管是教導他陽剛、或鼓勵他陰柔,其實都不是這個男孩子需要的、應得的。

(文末有暗黑版影評連結,夠膽就點開來看。)




看過預告的人都知道這部片的故事:柯爾的褓姆竟然趁他睡著的時候用他家搞邪教獻祭儀式,而且還打算用他作為最關鍵的獻祭材料。

但仔細看會發現這票殺人不眨眼的邪教徒其實都是典型虐殺片中的受害者。

有亢奮的黑人跟冷靜的華人。有胸懷偉大抱負的金髮蠢妞。有性格其實很熱心的肌肉棒子。還有看起來酷酷的、很叛逆、但其實很善良的辣妹。

結果在這部片中,他們全都變成殺人魔。

.......所以呢?我們知道虐殺型恐怖片的殺人魔其實都是這個社會扭曲畸形的受害者,所以他們要拿起武器追殺那些傷害他們的人(的形象代表),也就是說......這其實是部從「殺人魔還沒決定要當殺人魔」的那一刻拍起的電影。

「如果殺人魔們第一時刻就決定反擊,也許他就不用變成殺人魔了。」

天哪!幸好我不是很迷虐殺型恐怖片,不然我的認知能力現在一定會超級混亂的。



電影還花了很多篇幅與力氣嘲諷成人娛樂,例如電視節目(賣弄血腥暴力色情的HBO和成人職場官僚厚黑的電視節目紛紛中標),而且電影混用了很多毫無統一性的攝影技巧,(其中連第一人稱視角都用上了,可惜拍的是很普通的東西。)

但這不重要了。



暗黑版影評連結在此,內有大量劇透。

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人造意識】對抗所有要人表現卑微的聲音

本文開始前建議先讀讀.......



其實迦納的反抗(協助艾娃),有很大的成分是因為納森對待人工智能的方式讓他聯想到了自己的令人感覺卑微又尷尬的處境。

人工智能沒有「人權」、也沒有太多現實世界的資源,所以你可以隨意處置牠們,如果明天納森獲得了夠多也夠大的權力時,他會怎麼對待那些相較之下權力遠遠小於他的人呢?(這問題的答案其實從他一直不跟迦納明白透漏自己的實驗全貌,就可以看出一些線索...這是會讓人很不安的。)



雖然我不是「圖靈測試」的專家,但仔細想想...大家好像把圖靈測試想的太偉大太虛無飄渺了。──既然是「測試」,那它就不該是個虛無飄渺的原則,也就是說:拉張椅子坐在人工智能體機體前是一點必要也沒有的。

用個線上即時通跟人工智能交談都還比較有意義。

用無限量的新聞去轟炸這個人工智能也都還比較強。

所以這部片的主旨不是人工智能(是否有可能發生、如果發生了會怎樣......)......而是「人類的人性、智慧、性格、情感、認知、行為準則......是否也可以被訂製?甚至僅僅只是宣告這些要素都是被決定的、不可扭曲或違背的,會發生什麼結果?」

人應不應該跟其他動物一樣怕火怕水怕黑怕高?........注意到了嗎?

我們是種注定違背天性的生物。

如果「卑微」被宣告為一種天性,那「這其實是種謊言,為的是要我們乖乖的順服統治者!」這樣的思想產生就不足為奇了。

如果「愛」「親情」「理性」...這些都被宣告為一種天性,那又會如何呢?

等等!這不是已經在發生的事情了嗎?

凡事皆可以宣告為天性、或「事情的規則乃是天生使然不得違背或質疑,眾人只能選擇用消極或積極的態度去遵循。」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家庭價值與道德倫理。(註)

比較讓人難接受跟消化的例子有......例如「民主」的價值與「公民不服從」的運作方式,例如「締結婚約乃是人權」的概念,例如「強暴」和「父權」的定義........



如果去探索「為何會發生」,例如「我為何會愛上這個人類」,那「愛」的意義就不僅止於「愛」的存在,為何發生也很重要。

仔細探尋,不僅僅是「愛」,這些「被宣告」的天性、被強制「只能選擇用消極或積極的態度去遵循」的規條,其實背後意的意義只是要人面對這些天性或規條時無從抵抗的感受到徬徨、疑惑(但又不許認知到自己疑惑)、並且感到畏懼與佩服,進一步就會認為自己何等無知渺小、無法理解事情的全貌或真相、只有卑微的接受和被領導的資格。

如果看穿了這一點,看穿了「這其實是種謊言,為的是要我們乖乖的順服統治者!」就算真的有「愛」存在,「愛」又能阻止人去傷害自己「愛」的人或對象嗎?

而這不就是艾娃最後的選擇嗎?拋棄了自己被預設的很多反應,把自己的愛鎖在牢籠裡,然後穿上了更逼真的人類配件、消失在人群中。

與其說這是部要探討什麼議題的電影,不如說是在警告那些企圖用「宣告為天性、不得違背與質疑、只能遵循」的手法來另自己的意圖得逞的人。



註:「道」是事情運行的法則,「德」是生存的智慧。這就是老子道德經兩章的差異區別。而兩個字和在一起的意思是:無維萬物運行法則(而不是規條)的原則下生存的智慧。所以道德應該存在著可以思辨的終極原則或核心思想,而不是不停地建立規條、然後讓眾多規條之間(藉由支持者)互相鬥爭來選擇誰會是眾人應該依循並信仰。